从地区销售经理到全球高级副总裁的三次转身
李庆(中欧EMBA1999级)在医疗行业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中,至少有过三次重要转身。他最新的身份是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新冠疫情让这家低调的全球基因测序龙头公司走到了聚光灯下。
● ● ●
李庆 中欧EMBA1999
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
新冠疫情让因美纳(lllumina)这家低调的全球基因测序龙头公司走到了聚光灯下。
2020年1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永振教授带领的团队公布了全球第一个新冠病毒的全基因,他们所使用的测序设备MiniSeq正是因美纳旗下产品。
这是一次意外的品牌曝光。但追踪原因,却也并不唐突,因美纳旗下测序设备在中国市场的装机率高达70%左右,许多机构的基因检测报告都是在这家公司的平台上完成的。
李庆擅长用比喻来解释专业医疗知识,他用犯罪片中常见的描画罪犯肖像来说明病毒基因测序,「像侦缉罪犯一样,你要把它的肖像画清楚,找出几个有特征的地方,根据特征来做病毒的分析,最终据此判断病毒的属性。」
技术进步大幅缩短了测序时间。对比2003年SARS测序的耗时半年,此次新冠测序的时长缩短至1周,测序越快,病毒的分析和溯源就越快,疫苗的研发生产也就越快。而因美纳即在其中展现了技术实力和价值。
1/ 扩大「朋友圈」
新冠疫情来袭时,李庆刚接手因美纳大中华区不久。2019年4月,李庆离开传统医疗行业加盟因美纳。
在应对疫情带来的焦虑以外,李庆更多在思考如何将这场危机转变为变化的机遇。「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危机。但是对于基因测序这一技术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向公众普及的机会,是一个尽快让我们的专业人士推动很多应用落地的机会。」
同时,对因美纳这样一个美国公司来说也加快了本土化,彼时,中国已经是因美纳的第二大市场。
中国是因美纳尤其看重的市场。李庆介绍,因美纳内部制定的五个全球策略中,「中国」是其中唯一一个以地域被提出的发展策略。
2005年,因美纳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占其全球销售的10%左右。
在中国,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身为外企的因美纳无法在中国市场投资或参与任何基因检测服务,因而合作赋能成了关键词。
李庆又比喻因美纳在大中华区的业务模式就像是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的关系。「在中国,你可以形象地理解我们就是像安卓或者iOS那样的平台,各个领域当中都有很多公司在上面开发应用,其中一些公司已经上市了。」
在中国,因美纳在临床领域的业务方向包括恶性肿瘤、无创产检、遗传病和病原微生物学,因美纳向合作伙伴提供测序技术,后者面向医院和病人提供基因检测诊断。
李庆说,他的双重职位在过去两年最主要的事:一是帮助因美纳更多地了解中国,把中国市场定位成全球策略;同时,也帮助因美纳在临床领域建立更前瞻的发展路径。
因美纳在中国的平台属性以及临床发展战略,形成了公司「两手抓」的模式:构建更大的产业「朋友圈」,吸引更多的基因检测服务公司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同时,向大众信任的医院介绍测序技术和平台,更好地帮助优质的应用落地。
「两端都不能少,一边是你的应用越多越好,越多样化越好;另一方面,你落地的医院越多越好,懂基因技术的医生越多越好,这样才使得应用的受众会扩大。因美纳在当中是一个平台,我们在两头都应该有所连接。」
李庆此前在跨国药企拥有超过20年的传统医疗行业经验,他的专长可以弥补因美纳的短板。在2019年之前,因美纳的科研业务比临床业务更大,员工也更熟悉在大学和研究所进行推广。
上任后,李庆开始推进了一系列本土化动作:开设位于上海的大中华区总部新办公室,推出中文品牌名「因美纳」(意为「释放基因之能,探索生命之美,广纳众人之智」)、增设人民币业务以及与红杉中国合作成立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
2021年,因美纳在大中华区加速了人才招聘,以便未来服务更多的医院客户。同时,也在规划实现更多产品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本土化,甚至计划设立本土的研发中心。
2/ 在医疗行业的三次转身
自1993年在诺华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李庆先后在索尔维(原苏威制药)、百特和GE工作过,因美纳则是其中最新、最特殊的东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横跨科研与临床领域,真正的精准医疗。同时,李庆也以全球高级副总裁的身份参与总部最核心的决策。
在李庆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中,至少有过三个重要时刻。
第一个重要时刻是1998年,当时还在苏威制药工作的李庆第一次出国,在维也纳大学的访问让他受到触动,立下了「要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的目标。
在当时上司的劝说下,原本希望前往海外读管理课程的李庆报考了诞生不久的中欧EMBA,公司报销了16.7万元学费的一半。
1999年,当时负责区域销售的李庆成为了中欧EMBA最早一批学员,也是最年轻的学员之一。年轻课程和年轻学员彼此间看到了未来的潜力。
他因此接触到了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不同职业视角的碰撞。「让你睁开了眼知道除了医药行业以外,其他行业是怎么做业务的,知道一个财务管理者在考虑什么,一个生产管理者对于bottleneck(瓶颈)的管理是多么重要。」
中欧EMBA课程帮助李庆走向了新的台阶。2000年,他加入百特中国,随后从销售转型,成为了大输液业务单元的负责人。
第二个重要时刻是2009、2010两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这两年,在百特工作的李庆是在美国和马来西亚度过的。两年经历,帮助他形成了与国际总部和海外高管的沟通方式,也更清楚了中国医疗市场的特殊性。
出发前,李庆还在为是否接受海外工作而犹豫,担忧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归国后的工作机会。中欧的忻榕教授鼓励他说,去美国工作是难得的机会。最终还是成行了。
李庆也从中国本土的管理者身上学习到了更多。他举例,百特中国总经理刘耀坤熟悉中国市场,「他让我真正知道怎么样把自己在中欧所学用到业务上」。GE中国CEO段小缨能影响总部对中国的投资策略,「跟着她,你就知道怎么样把一份建议书能做得更好」。
第三个重要时刻便是加盟因美纳,李庆从传统医疗领域进入到了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精准医疗领域。于他而言,选择因美纳是因为它代表未来前景,也代表了在职业生涯中的持续挑战。
但压力同时而来。基因行业的知识系统、临床发展更新速度快,同时因美纳的公司文化以及创业精神,都是李庆需要适应的新变化。
但他认为:「职业生涯难道不就是不断学新东西去挑战自己吗?职业生涯不就是一直在适应不同环境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吗?」
3/ 长期有耐心
前美团外卖公关总监丁西坡将他对美团的理解写成了《长期有耐心》一书。他在前言中写道:长期思考与耐心做事的叠加效应,才是美团取胜的关键因素。李庆对医疗行业的见解同样是坚持。
「你看我的职业轨迹,百特做了十年,GE做了十年,因为我知道把一件事做好是需要时间的。」
李庆内心的耐心与坚持,与医疗行业的技术变革周期看上去有直接关系,医疗行业完全接受新技术,需要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的过程。以X光机到CT的演变为例,医院开始接受CT,背后是X射线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发展了100多年。
目前,1990年代引进的核磁共振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而能做病原体的追溯和检测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只发展了16年,医院完全接纳新技术会耗费更长时间,
这都需要长期有耐心的准备。
而让医疗人的内心有成就感,得等到技术逐步落地,开始为公众健康提供帮助的时刻。
「我在想,十年以后,也许我要退休的那一天,如果很多医院里面都有基因诊断科,很多医生和病人把基因诊断作为像今天的影像诊断一样,能够一视同仁或者容易接受,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些让自己都觉得了不起的事。」
/ 延伸阅读 /